工程创新中心

第四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申报

编辑:朱辰 发布时间:2024.06.26 阅读数:152 来源:工程师学院

一、成果介绍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崛起、国际贸易与技术脱钩断链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肩负着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优势力量,构建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的创新实训体系,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我国工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工程硕博士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实践师资队伍不足、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

  (2)实践平台建设缺乏产业赋能。受企业本身生产经营模式、内部科技研发体系惯性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性,工程硕博士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

  (3)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足。因缺乏工程项目开发实践经验,导致工程硕博士持续学习与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实融合建设校内多基地协同联动工程实践平台,实现多方位实践资源跨时空共享。通过IT&OT的深度融合,实景接入各分院和项目制产教融合基地的实训平台场景、部分校内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基地创新系统,实现了工程创新训练资源跨域灵活共享和集中展现。

  (2)面向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校企联建工程师技术中心。与中国石油、中国船舶等37家央企、国企共建集课题研究、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工程师技术中心,构建体系化、有组织、团队式的联合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模式。

  (3面向工程开发关键技术环节,建设融会贯通的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等40余门课程。打造“8+X”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课程体系,每年参与课程教学的资深行业企业专家200余人,《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课程年总教学人时数达5.5万多人时。

3.创新点

  (1)打造了校内类企业级别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延伸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育人功能,建立类企业创新实训环境,使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在真环境中开展真实践,研究真问题、产出真成果、获得真本领。

  (2)创新了工程师技术中心多方合作共建机制构建了可持续、可扩展、可演进的高能级工程师技术实践平台,实现了虚实结合、时空无阻、研学互促、校企联动的创新实践训练。

  (3)建立了全流程、模块化和递进式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集工程设计、仿真、制造、测试、分析、集成、同、应用于一体的高阶工程实践课程,为学生工程创新构建所需的工具链、知识链和资源链,促进研究生对复杂工程系统及交叉专业领域的综合认知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近2年研究生获省级专业实践优秀成果奖21项,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金奖1项、省金奖等各类奖项30余项。

  (2)培养了一批国家关键领域产业急需卓越工程人才

开展创新实训后毕业生635人,被用人单位抢聘,40%以上进入央企、国企、世界五百强等单位,206人毕业的同时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

  (3)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理论实践支撑

政策建议被中央某决策部门采纳,相关做法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年第3期发表,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杜江峰2年内4次受邀在中组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推进会上介绍经验,培养模式2年内获教育部新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宣传5次。

  (4)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提供了先行样板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专程来访调研,2年内来访调研高校及企业达到100余家。

二、成果申报材料:

1、申请书_浙江大学.docx

2、成果报告_浙江大学.docx

3、附件材料_浙江大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