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培养项目

智慧能源项目介绍【2024版】

编辑:任洪波 发布时间:2022.06.30 阅读数:13623 来源:工程师学院

一、项目目标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正在进行重大调整与变革。202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也明确提出要实现能源系统“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未来,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将显著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对能源系统资源要素的统筹优化配置、能效提升与用能安全保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能源行业转型注入了强劲驱动力。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有机融合,通过能源系统各环节要素的连接与联动,能够实现能源系统“源---储”要素的有序协同,支撑新型低碳能源系统的发展。

  当前,国家电网、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等央企已先后成立智慧能源公司;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成立数字化能源业务部门投身能源低碳转型市场;浙江大学也已与浙能集团、国家电网、华润电力等央企和国企联合成立多个智慧能源实验室。面向能源转型发展需求,培养智慧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智慧能源项目制旨在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新型能源系统的重大需求,通过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互补,产教融合、需求导向,培养智慧能源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工程专业人才,支撑我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发展。


二、项目特色:交叉复合紧扣国家需求

  本项目采用“交叉融合引领、应用实践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定位于能源动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技术领域。

  本项目依托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平台建设,同时结合相关专业学院的学科优势,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创新机制,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研发与行业高端技术训练,深入工程实践,通过承担多学科交叉的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

  项目针对新型能源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调控、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问题,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环保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着力培养一批智慧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所急需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本项目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智慧能源系统工程》、《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优化》、《低碳能源系统理论与设计》、《智慧能源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新能源发电与变流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与边缘计算》等,课程内容涵盖智慧能源系统体系架构、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低碳能源系统、多能流耦合调度控制、智慧环保装置运行控制、能源系统建模仿真、地热能清洁高效利用、城市智慧供热等。每门专业课程还邀请至少一位行()业专家参与共建。我们支持同学深入企业实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团队   

  本项目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工程

  该方向面向城市、园区、工厂综合能源系统,重点围绕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控制,以及机理与数据融合数字孪生建模的智慧能源技术展开。

  研究方向二:智慧焚烧与环保系统

  该方向重点围绕智慧焚烧、智慧环保、固废清洁利用等展开,目标在于面向新型能源系统实现电厂系统的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调控的自主优化运行。

  研究方向三:地热能利用与智慧供热

  该方向重点围绕地热能利用的系统集成及优化调控技术,基于信息与物理融合的城镇智慧供热关键技术展开。

 

  导师团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导师和产业界高级专家组成。

四、项目合作企业

  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软件、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

五、项目招生人数及说明

  本项目欢迎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同学报考。本项目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4年计划如下,最终按研究生院下达为准。

专业类别

专业类别代码

领域名称

领域代码

招生方向名称

招生计划

能源动力

0858

动力工程

085802

动力工程(智慧能源项目)

8

能源动力

0858

电气工程

085801

电气工程(智慧能源项目)

2

电子信息

0854

控制工程

085406

控制工程(智慧能源项目)

2

电子信息

0854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慧能源项目)

3

 

  咨询:0571-88281621  邮箱:gcsxyzs@zju.edu.cn

工程师学院

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