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过程与学位申请

2025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非全日制硕士培养方案

编辑: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数:10 来源:工程师学院
培养类型非全日制硕士学制3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名称电子信息专业学位领域代码名称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课程最低总学分24公共学位课最低学分5

专业课最低学分12专业学位课最低学分8

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为”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创新性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拥有国际视野,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品德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学校校训、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行为习惯。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严守职业伦理,践行优良学风。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投身国家急需和新兴战略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知识结构: 
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该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管理方式、实务流程等。 
3.基本能力: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备开展实务研究、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培养方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校企导师组指导导师指导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聘请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导师组)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职业优势进行联合指导。导师(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组织专业实践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等。
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1.修完必修课程且达到本专业培养方案最低课程学分要求。  
2.完成所有培养过程环节考核并达到相关要求。   
3.通过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由与论文所属工程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双盲评阅,评阅人不少于3名(其中校外企业单位的专家不少于1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具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能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校外企业相关工程领域的专家不少于2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或教授级)担任。论文评阅与答辩需全票通过,如有不同意的专家意见,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位申请环节。  
  4.创新性成果要求:按《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成果具体标准》中电子信息类别相关规定。
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基本流程等管理和实施细则,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通过求是高峰论坛、学术沙龙等平台项目,营造学术创新氛围;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造就与培养目标吻合的合格人才。具体见《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各培养环节规范要求与实施指南》。
备注
培养环节:
环节学分环节要求其他
读书报告0要求做读书(实践)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本领域相关学术论坛做读书(实践)报告1次,或参加国际或全国会议作口头学术报告1次。至少参加工程师学院学术讲座、学术论坛4次(其中最多2次可以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代替)。  
本专业研究生通过前期课程学习并逐步进入学术研讨和文献阅读等必修环节,应做到:1、文献阅读、学术研讨:通过大量阅读与本专业或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写出6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报告,并附参考文献目录。2、工程实践: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电子信息工程知识解决本单位工程实际问题,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实践报告字数不限。要求单位盖章。

始毕业教育0(一)始业教育 
始业教育时间为每年9月至12月,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校史校情(院史院情)教育、基础科研(学术)素能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与形势政策教育、学习行为规范教育和办事流程辅导等,教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始业教育是新生入学必修课,要求每位新生必须参加。 
(二)毕业教育 
毕业教育时间为每年3月和6月,主要内容包括世情国情社情民情教育、爱校感恩教育、就业指导与引领、纪念活动与仪式教育、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教育、诚信廉洁教育等,教育采取毕业生座谈会、毕业合照、毕业氛围营造等线下线上形式开展,要求毕业生积极参与。

开题报告0开题报告原则上安排在第二学年秋冬学期结束前进行,开题报告应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撰写《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公开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答辩,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至少3名)。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未通过开题报告答辩的研究生至少在半年后才允许重新开题。
预答辩0预答辩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送审一个月前(一般为每年12月、3月、5月、9月上旬)进行,未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的研究生不能申请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等环节。
论文中期进展0硕士研究生必须进行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在开题报告后1年内,撰写《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并公开进行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至少3名)。经考核通过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中期进展报告相关信息,并上传《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导出考核表,经过导师学科审核,交学院存档备案。
专业实践环节8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必修环节,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专业实践包括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训练),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应在入学后至第2学年结束前完成。非全日制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非全日制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考核通过计8学分。

平台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学季课程学分课程学时分组组号备注
6001925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公共学位课必修春夏、秋冬642

 
6041904自然辩证法概论公共学位课必修秋冬241

 
604192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公共学位课必修春夏、秋冬322

 
6042001科技写作专业学位课必修秋冬322

论文写作指导
6043901工程伦理专业学位课必修秋冬322

 
方向课程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课程编号课程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学季课程学时课程学分分组组号备注
6041301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应用设计与实践专业学位课选修春夏483

课程思政课
6041302电子与信息工程技术管理专业学位课选修秋冬322

实验实践课
6041303嵌入式系统芯片设计专业学位课选修秋冬322

实验实践课
6041304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测试专业选修课选修秋冬483

实验实践课
6041305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专业选修课选修秋冬322

 
6041401标准与知识产权专业选修课选修秋冬322

 
6041513现代集成电路工艺前沿技术专业学位课必修春夏322

技术前沿课
6043308射频测量技术专业选修课选修春夏322

实验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