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介绍【2024版】
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介绍【2024版】
一、背景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第九章第一条中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储能技术和产业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设施等方面,是能源革命的重点方向,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速培育储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强化储能产业布局,抢占能源战略高地。
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组织召开加强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建设推进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座谈会。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发展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有效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这对储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浙江大学聚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应用经济学等优势一级学科,聚焦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中的“卡脖子”工程技术难题,在与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的合作的基础上,组建了以多位院士为核心、多学科协同、产教融合的卓越工程教育创新团队,期望为国家培养亟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二、导师团队与人才培养
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导师团队汇集了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等一大批优秀师资,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强大教学科研团队,同时还有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和导师团队等。导师团队都承担着储能方向的重大课题,并与企业一起建立了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联合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
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面向世界储能科技前沿,在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装备与系统、储能集成与应用等领域,培养储能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拔尖人才和行业领导者。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全面掌握储能相关行业的工程理论和实践技术,培养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储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所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目标:掌握高效、清洁、低碳和智能化的储能技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国际储能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望成为引领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三、专业的培养基地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应用经济学等多个优势工程学科和基础学科平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重大科研教学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创新的实践培养双向交流平台,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导师团队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建有“导师-基地-课程-学位”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培养长效机制,鼓励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中外互派学生、互认学分、互授学位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开拓国际视野,更好地扎根华夏、报效国家。
热烈欢迎有志于从事储能行业的同学和工程师报考储能科学与工程卓越培养项目的研究生。
四、项目招生人数
本项目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24计划如下,最终按研究生院下达为准。
专业类别 | 专业类别代码 | 领域名称 | 领域代码 | 招生方向名称 | 招生计划 |
电子信息 | 0854 | 控制工程 | 085406 | 控制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 | 2 |
材料与化工 | 0856 | 材料工程 | 085601 | 材料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 | 3 |
材料与化工 | 0856 | 化学工程 | 085602 | 化学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 | 3 |
能源动力 | 0858 | 电气工程 | 085801 | 电气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 | 6 |
能源动力 | 0858 | 动力工程 | 085802 | 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项目) | 6 |
咨询方式:gcsxyzs@zju.edu.cn 0571-88281621
工程师学院
2023.06